在民用多旋翼無人機的研發與量產環節,核心性能實驗是驗證產品設計符合性、保障作業可靠性的關鍵環節。依據GB/T 38058-2019《民用多旋翼無人機系統試驗方法》,我們針對某型5kg級電動多旋翼無人機開展了續航時間、風洞懸停抗風及起飛性能專項實驗,通過標準化操作與數據對比,系統驗證了該機型的核心性能指標,為產品優化與行業應用提供了量化依據。
一、續航時間實驗:多工況下的能量性能驗證
續航能力是無人機作業效率的核心指標,直接決定其適用場景的廣度。本次實驗嚴格遵循標準6.4.8條要求,針對空載/滿載兩種狀態,分別開展懸停與平飛續航測試,全面評估電池能量利用效率。
1. 實驗方案設計
被試品:某型四旋翼無人機(最大起飛質量5kg,標配22.2V/5000mAh鋰電池);
環境條件:室外開闊場地,溫度25℃±2℃,相對濕度55%±5%,氣壓101kPa,風速1.2m/s(2級風);
工況設置:
空載懸停:無任務載荷,離地10m懸停至低電量告警(電量10%);
空載平飛:無任務載荷,10m高度沿短軸200m橢圓形航線平飛,速度取作業速度中值8m/s;
滿載懸停:掛載1kg任務載荷(模擬相機+電池),離地10m懸停;
滿載平飛:掛載1kg載荷,同空載平飛航線與速度。
數據采集:采用GPS模塊(采樣頻率10Hz)記錄位置與時間,電池管理系統(BMS)同步記錄電壓、電流及剩余電量。
2. 實驗結果與分析
續航時間數據(3次試驗取最小值):
工況 | 續航時間(min) | 剩余電量(%) | 平均功耗(W) |
空載懸停 | 28.5 | 10.2 | 85.6 |
空載平飛 | 22.3 | 10.5 | 112.4 |
滿載懸停 | 20.1 | 9.8 | 118.2 |
滿載平飛 | 16.7 | 10.1 | 156.8 |
標準符合性分析:該機型設計續航指標為空載懸停≥25min、滿載平飛≥15min,實驗結果均超出設計值,符合標準“取3次最小值”的判定原則。平飛工況功耗顯著高于懸停(約30%-35%),主要因克服空氣阻力需額外能量;滿載狀態較空載續航下降約29%-31%,與載荷增加導致的升力需求提升一致。環境因素中,風速對平飛續航影響顯著:當實驗后期風速增至2.5m/s(3級風),空載平飛續航縮短約8%,印證了標準中“風速≤5.4m/s”環境要求的合理性——強風會導致額外能耗。
二、風洞懸停實驗:抗風性能的量化驗證
懸停穩定性是無人機在復雜氣象條件下作業的基礎能力,尤其在測繪、巡檢等高精度場景中至關重要。本次實驗依托閉式回流風洞,模擬不同風速下的懸停狀態,驗證其抗風能力是否滿足設計指標(最大抗風等級6級,10.8m/s)。
1. 實驗方案設計
風洞參數:試驗段尺寸3m×3m×6m,風速調節范圍0-15m/s,均勻性≤±5%;
測試風速:3m/s(3級)、6m/s(4級)、9m/s(5級)、10.8m/s(6級),每級風速穩定3min;
數據采集:激光跟蹤儀(精度±0.5mm)記錄無人機與懸停原點的水平距離(L)和垂直距離(H),每秒采樣1次,計算180s內的均值與標準差(σ)。
2. 實驗結果與分析
懸停精度數據:
風速(m/s) | 水平距離均值(m) | 水平波動σ(m) | 垂直距離均值(m) | 垂直波動σ(m) |
3 | 0.32 | 0.08 | 10.05 | 0.05 |
6 | 0.58 | 0.15 | 10.12 | 0.09 |
9 | 0.89 | 0.21 | 10.23 | 0.14 |
10.8 | 1.25 | 0.32 | 10.35 | 0.21 |
標準符合性分析:依據標準6.4.9條,定點懸停需考核水平與垂直偏差。該機型設計水平偏差≤1.5m(6級風),實驗結果1.25m符合要求;垂直波動隨風速增大呈線性增加,但最大偏差0.35m(10.8m/s時)仍在可接受范圍。風洞實驗中發現,當風速超過8m/s時,無人機出現輕微側傾(≤5°),通過電機差速調節可維持姿態,印證了標準中“抗風能力試驗需觀察轉向、側飛響應”的要求——該機型在6級風下仍能響應地面控制指令,無失控現象。
三、起飛性能實驗:初始階段的穩定性驗證
起飛是無人機作業的首個關鍵環節,其穩定性直接關系到作業安全。本次實驗按照標準6.3.9條要求,在不同地面條件下驗證自動起飛的可靠性。
1. 實驗方案設計
場地條件:
平整地面:水泥地,坡度0°,表面粗糙度Ra1.6μm;
輕微坡度:瀝青地,坡度5°(小于標準規定的10°),沿坡度方向設置起飛線;
模擬松軟地面:草坪地,草高5cm,土壤含水率20%;
實驗步驟:每次起飛前檢查電機啟動一致性(轉速差≤50r/min),執行自動起飛程序(垂直離地至1.5m高度懸停),記錄起飛時間、離地瞬間姿態角及是否出現“蛙跳”“翻轉”等異常。
2. 實驗結果與分析
起飛性能數據:
場地類型 | 起飛時間(s) | 最大傾角(°) | 異常現象 |
平整地面 | 3.2 | 1.2 | 無 |
5°坡度地面 | 3.5 | 3.8 | 無 |
松軟地面 | 4.1 | 2.5 | 輕微彈跳(≤5cm) |
標準符合性分析:所有場地條件下,無人機均無翻轉、失控現象,符合標準“自動起飛不應出現蛙跳、翻轉”的判據。松軟地面起飛時間延長0.9s,因草坪對起落架的支撐力不均勻,導致初始升力建立較慢;5°坡度地面的最大傾角3.8°,通過飛控系統實時調節可快速修正(1.5s內恢復至≤1°),驗證了坡度在標準允許范圍內的安全性。實驗中發現,當電池電量低于20%時,起飛加速階段電機響應延遲約0.3s,提示需在操作手冊中補充“建議電量≥30%時起飛”的說明,這與標準“試驗需評測維護保養要求”的目標一致。
四、實驗總結與應用建議
通過三項核心性能實驗驗證,該型無人機的續航、抗風及起飛性能均符合GB/T 38058-2019標準要求,且關鍵指標優于設計值,具備在測繪、低空巡檢等場景的應用潛力。結合實驗過程,提出以下建議:
1. 續航優化:平飛工況下的能耗占比偏高,可通過優化螺旋槳氣動效率(如采用變距槳)進一步提升續航;
2. 抗風設計:6級風下水平波動接近設計上限,建議強化飛控算法中的風干擾補償模塊;
3. 操作規范:基于起飛實驗結果,需明確“避免在坡度>8°或松軟地面起飛”的操作禁忌,補充至維護手冊。
GB/T 38058-2019為實驗提供了系統化的方法框架,而實際實驗數據則反向驗證了標準的科學性——通過將實驗室數據與實際作業場景關聯,可推動無人機產品從“達標”向“優質”升級,為低空經濟的安全發展奠定技術基礎。